如果我是錯的呢?

--

前年跟馬大元醫師做【給亞斯的人際關係優化戰略】這門課程的時候,我也測了一下我自己的亞斯濃度,測出來大概是60分。在「忽略」、「極化」、「衝動」和「僵化」這四個亞斯罩門中,我在極化部分的展現又特別明顯。

「極化」是什麼意思?

課程中給的說明是:愛恨分明,沒有中間地帶。這份愛恨可能是對東西、對人、對事情等等。仔細想想,我確實是這樣。大學的時候愛吃羹大王,有個學期每天都跑去吃花枝羹冬粉;覺得一家咖啡廳讚,高頻率造訪也不覺得無聊;喜歡一個人,就非常非常喜歡 (雖然這未必是好事)(偏題了)。更重要的是,我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常是非黑即白的。

認同的很認同,不認同的很不認同,再加上「僵化」特質的加成⋯講得生動一點,大概就像那種固執的老人家,覺得誰都別想改變我的想法。

以前不覺得這種臭脾氣有造成什麼困擾,畢竟工作上還是會盡量讓自己能跟他人溝通和協調。但近一兩年來因為工作壓力啊、分手啊等等對個人情緒影響很大的事情接踵而來,我開始意識到這種一口咬定某方就是對、好和合理,某方就是錯、不好和不合理的思考習慣,其實很容易加深負面情緒。簡單來說,就是人家常說的「越想越不爽」。

那該怎麼辦?

最近在做一些邏輯思考相關的東西,向老闆學了一個轉念方法,我把它命名為「如果我是錯的呢?」(呼應上一篇提到的命名的價值?XD)

大亨小傳的作者Scott Fitzgerald 說過一句名言:「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,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,還能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。」

當我們腦中對於一些事件存有負面且根深蒂固的詮釋,就很容易陷入越想越不爽、或者越想越難過的處境。這不只會影響我們的心情,也可能進而讓我們做出一些不那麼思考周全的決策。如果你同意脫離這種處境是重要的,建議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如果我是錯的呢?」

比方說看一個人很不爽、覺得這個人真的有夠爛的時候,你可以問問自己:「如果我是錯的呢?這個人跟其他人好像處得還可以,是不是他其實人沒那麼差?還是有沒有可能根本是我自己有問題?」

想到一件事就覺得有夠心煩的時候,比方說被指派一個完全沒興趣的任務,你可以問問自己:「如果我是錯的呢?會不會做這件事也是有好處的,只是我一下子被它比較煩的地方矇蔽了,忘了還有那些好處在?」

「如果我是錯的呢?」這個問句要喚起,其實是以不同視角來看待一件事情的可能性,幫助我們脫離想法「極化」,或者說根本沒認知到「極化」,腦中就是只有單一想法的狀態。

有沒有可能我們想了,但還是不爽、還是心煩?我想不無可能。畢竟如果各種負面情緒都能靠一個問句就解決,那世界上也不會有那麼多心理上過得辛苦的人了。

但透過這個問題跳脫原本(窄窄)的思維,發現事情其實也有不同的詮釋方式,未必只是我們一口咬定的那樣,那我猜我們那顆緊緊揪著的心啊,大概也能變得自由一點吧?

一起來試試看吧!

--

--

Minyu C

濫用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特權,書寫我透過工作看見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