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類失敗叫 Intelligent Failures

Minyu C
Apr 26, 2023

--

——寫在Amy C. Edmondson國際大師論壇演講後

【在正文之前】

又一陣子沒有更新了,看著這個編輯介面真不習慣(還好意思說啊)!之所以隔了這麼久沒更新,簡單來說是源於因「怕想寫的主題不夠有趣」,或者「擔心成品不夠精彩」而生的拖延症。

不過最近讀了《人生勝利聖經》,其中,行銷大師Seth Godin的一段話帶給我不小的啟發:

有些人很少想出好點子,但如果他們跟你實話實說,你會發現他們也沒想出多少爛點子。有些人想得出很多好點子,但如果他們跟你實話實說,你會發現他們想出更多爛點子。所以目標不是想出好點子,而是想出爛點子,一旦你想出夠多壞點子,總會再想出幾個好點子。

這段話確實鬆開了一些過去捆綁住我的執念,不過老實說,在暫停一陣子之後,突然要重新找到一個(推力夠強的)寫作起點,還真不容易。尋尋覓覓,接下來正文要談的,就是這麼一件讓我無論如何都想克服一切心理障礙寫下來的學習。希望也能帶給正在閱讀的你一些幫助。

昨天去聽了《心理安全感的力量》作者Amy C. Edmondson的演講,她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,目前也是全球Thinkers50(50大管理思想家)榜上的第一名。演講談的是領導者如何讓部屬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、能勇於發表意見,概念與實作方法兼具,我覺得很有趣,但真正讓我感受到「啊哈」(也就是忘形流簡報術中,那種突破盲點的舒暢感)的時刻,投影幕上寫的不是領導技巧,而是三種失敗類型。

講者提到,在現代這個VUCA(Volatility、Uncertainty、Complexity、Ambiguity)社會裡面,事情不如預期的失敗其實比過去更難避免。也因此,現代社會必備的生存策略之一,就是必須對失敗建立正確的認知,並做出合適的回應和因應措施。

在她看來,很多人常直接把失敗理解為負面的,但實際上,失敗並不全是負面的,甚至還可以分成三類,包含:

  • Basic Failures(因單純失誤造成的失敗)
  • Complex Failures(肇因於複雜因素的失敗)
  • Intelligent Failures(後續能帶來學習的失敗)

在這三類裡面,Intelligent Failures這個詞是讓我感受到「啊哈」、並想發展出這篇文章的關鍵。為什麼呢?我們話說回幾周之前。

幾周前和一個朋友聊天,聊什麼倒不是重點,只是過程中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,那就是「命名」的價值。

很多時候一個概念抽象的麻煩之處,不只是我們很難傳達給別人,也在於連我們自己都很難清晰認知它真實的涵義或樣貌。但當我們能以一個明確且特定的詞彙來稱呼它,無論是在命名過程中的思考(哪個名字最貼切),或是選定名稱後的思考(反覆釐清涵義),都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這個抽象概念。

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個心理師的文章,裡頭也提到類似的事情。當時他講的是,「替情緒命名」很多時候能幫助我們冷靜下來,啟動大腦中比較理智的區塊,而不會一直陷在那種不知是何情緒、也不知能怎麼解的狀態當中。

在講者提到Intelligent Failures的時候,我忽然又想起「命名」這件事。

「失敗」這概念我們都不陌生,除了聽過,必定也經歷過。但關於失敗,有個非常弔詭的地方,那就是我們其實從小就被教育「失敗為成功之母」,越來越多關於成功學的書,也都一再強調「從失敗中學習」的必要性和威力。老實說,我猜多數人理性上也能理解,失敗確實可能是成功的養分。但為何感性上,我們還是這麼抗拒失敗呢?

我認為一個關鍵在於,「失敗」這個詞其實包含了很多樣態:有些失敗沒什麼好辯駁的,就是我們自己疏忽造成的,但有些失敗成因複雜,不是一人之力可控制的;有些失敗確實能讓我們學到東西,但也有些失敗沒那麼正向,會帶來的只有麻煩而已。生活中有好多不如意的情境,我們一律「統稱」為失敗。

正因為如此,即便我們明白有些失敗確實是必要的,還是很難百分之百buy in失敗的正向價值。畢竟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,跟隨所謂「失敗」而來的,真的就不只是學習或成功嘛!(甚至帶來麻煩的機率還高出很多)

但當我們替「失敗」做比較細的分類,並給其中這種能帶來學習的類型一個名稱(講者使用的是Intelligence Failures),延續前面對於命名的思考,我們就有機會相對明確地理解:喔~世界上還有一種比較「正向」的失敗。

在我看來,這樣的意識是很有價值的,也是我之所以感受到「啊哈」的原因。

過去,因為我們對失敗的理解非常籠統,於是碰上遇上失敗或不如意時,我們常常只有一種因應方式,那就是陷入「遇上不如意/失敗」—「只想到接下來會有麻煩」─「焦慮」─「為了避免再失敗於是抗拒嘗試」 — 「更容易遇上不如意/失敗」的惡性循環。甚至明明非常焦慮,還要拚命洗腦自己「失敗很好啊,有什麼好怕的」。

但建立Intelligent Failures的意識之後,我們可以開始有個明確的憑藉來提醒自己:「失敗其實有不同的類型,不是只有你想到的全然負面那種!」光是做到這一步,我猜面對人生中各種挫敗的時刻,我們思考的起點,很可能就跟過去不一樣了吧!

後記

上網查了一下,我發現Intelligent Failures這個詞最早是由杜克大學管理學教授Sim Sitkin提出的,最常見的中譯是「智慧型失敗」。不過就意思而言,我覺得翻成「學習型失敗」可能更貼切一點。或者,我們就當它是沒有中文名字的外國朋友吧(威

2024/4/24

時隔一年的小更新:發現作者出版了新書,正好就是在談三種失敗類型。書名叫做《正確犯錯:哈佛學者揭開成長心態的關鍵,分辨失敗類型與應對方式,駕馭不確定的未來》。讀完看看有沒有什麼新想法,再來跟各位分享囉!

--

--

Minyu C

濫用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特權,書寫我透過工作看見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