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因為不會煮蛋炒飯,快速做出「我不會做菜」的結論 – 職涯中的「小分類思維」

Minyu C
Aug 21, 2024

--

Photo by jcomp @ Freepik

毫不重要的開場:近兩篇的標題有越來越放飛自我的味道。但我真喜歡,就是我的意思沒錯。

-

在這篇文章中,想分享一件近期覺得對自己很有幫助的職場學習。其實也不限於職場,放到人生大概也適用。

整件事的起始是,我在去年底開始一個正職之外的穩定接案,工作內容和我一直以來做的事情差不多,是做人物專訪。不過是我第一次做影視類的。

本來信心滿滿,覺得大概就是一個開心賺外快與累積作品的機會;開始之後才發現並非如此,我得要付出比想像中更多的時間和心力,才能達到一定品質。

後來我好挫折喔。本來信心滿滿的專訪,怎麼會變成這樣。我本來以為我最會、最愛跟做最久的事情,一瞬間變成讓我最氣餒的事情。

不過我目前畢竟還是想專訪為職涯主要的發展方向,所以即便時常都又崩潰又氣餒,我還是持續地接,試圖透過多練習來創造進步。(但老實說幾篇下來還是沒什麼起色)

八月初的時候編輯又發了一篇專訪案給我,不同於之前都是訪演員、寫比較感性面的內容,這次的專訪是相對理性的,是訪節目製作人談做節目的幕後考量。雖然近期正值正職焦頭爛額之際,但因為覺得也許這種比較理性、實作的內容,相對接近我近幾年在正職做的,我(應該)能掌握得比較好,所以還是接了。

後來以我自己採訪跟寫稿的感受(訪的時候聊了滿滿90分鐘都沒有腦袋空掉)(寫了三天就寫完了),加上編輯的回饋來看,也確實如我想的,相對於感性的專訪,我能把理性的專訪掌握得更好。

這件事帶給我的學習是,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件事做不那麼好,放大到覺得自己就是不擅長做這件事所屬的大族群。比方說一類專訪做不好,我就覺得我所有專訪都做不好,覺得老說自己要一輩子做專訪的我啊,實在太過愚蠢。

可是其實好像不是這樣。透過多多嘗試,我發現自己其實是能把某一類專訪做好的啊,只是我忘記了,我只專注在我做得沒那麼好的那一類,而且誤把那一類視為全部。

這也讓我想到,之前有朋友跟我分享他不會做菜,我問他是做過什麼,他說他只煮過蛋炒飯,然後不好吃。但除了炒飯,還有千千萬萬種料理啊!

這麼說起來,把一個大族群切細,建立我目前暫命名為「小分類思維」的東西,似乎是蠻重要的一件事。(延伸:關於命名的價值,可以參考這篇

以我這種試過幾類專訪的狀況來說,這讓我發現自己(目前)其實是適合做某一類專訪,而不適合另一類,不必徹底覺得自己一生與專訪無緣。

這整個思考當中,其實包含了「由小到大」、以及「由大到小」這兩種思考路徑。我先是由「感性專訪」這個小分類,放大到「專訪」這個大族群;又從「專訪」這個大族群,走往「理性專訪」這另一個小分類,找到另一種可嘗試、然後自己其實做得不錯的方向。

或者換個產業舉例:某人做了美妝產品的行銷,但做得並不順利,他做出「我不是行銷的料」的結論。但他其實可以嘗試相同的思考流程,再把行銷切小,試試看其他民生消費品的行銷?又或者他不適合實體商品的行銷,比較適合知識型商品的行銷?

總之,在做出「我不擅長xxx」、「我不是xxx的料」這類結論之前,不妨理性想一想,你以小分類思維思考、嘗試過了嗎?

也許這麼一來你會發現,你本來的結論未必正確,或者你不是只能從此徹底與相關職務或產業無緣。

-

最後 – 目前想到有「小分類思維」的好處:

  1. 找到更多可嘗試的類別
  2. 理解你擅長的類別和其他類別的差異,以及你為何能做好,增加求職優勢
  3. 就算還是想往不擅長的類別努力,也能因此釐清自己要走的賽道,不至於胡亂努力(如同我還是想在影劇人物方面繼續精進)
  4. 試過了好幾個類別發現都不順利,那至少是廣泛試過了嘛,也不算愧對自己了

--

--

Minyu C

濫用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特權,書寫我透過工作看見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