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看《我猜》以為 25 歲等於成熟之長成再+5 的 30 歲感想

Minyu C
Jun 16, 2024

--

漂亮蛋糕來自_cckee_@instagram

距離上次更新又過了一年。這一年發生了好多事情,雖然沒有在這裡更新,但在線下生活中算是用盡了力氣,才終於一拐一拐走過傳說中的 29 歲。

心裡其實一直想著該以什麼「符合此處宗旨」的職場主題回歸這裡,可是遲遲沒有想法,並且因近期在內心萌芽的「任事情自然發展」原則,決定放過自己。

任事情自然發展代表著沒感覺不勉強,也代表著有感覺就來做。前幾天偶然看到唐國師的某一段影片,說很多人因為「三十而立」這句話備感壓力,然而三十歲本就未必能立;另外也聽了 YouTuber 洋洋送自己的 34 歲禮物 Podcast 節目,他說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,能分享和交流很好。

然後心裡浮現一個聲音:「雖然未必符合此處宗旨,但來寫寫我感受到的 30 歲好了。」

關於 30 歲跟成熟,原本想矯情地說,人啊,也許沒有一個年紀能稱得上成熟。可是成熟到底是什麼?是遇到任何問題都立刻有解法嗎?還是不一定有解法,但不會手足無措?越想越覺得,因為不知道「成熟」是什麼意思,所以基於此展開的所有論述,都模糊得讓人像前陣子頻繁地震一樣頭暈。

那如果不是成熟,長大的象徵是什麼?或者人在年紀增長的同時該追求什麼?我目前的答案是,接受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,而且當它發生的時候,你能夠守護好內在的安定,不大起大落。在什麼爛事都可能發生的這個世界上,我覺得這真的超級重要。

那要怎麼做到?或者換個說法,要怎麼逐漸往那個目標靠近呢?以下是一個年級不明學習者的筆記。

在想該寫些什麼的時候,內容調來調去,唯一沒有懸念的,就是首先要聊聊「心理諮商」。

定期 / 不定期的諮商到現在,應該超過兩年了,從中得到很多(當然付出的諮商費也是ㄎㄎ)。在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諮商師的前提下,我覺得諮商真的是很棒的事情。

諮商於我而言棒的地方,不在於諮商師會不厭其煩地給拍拍,然後說妳好棒。它棒的地方,在於有一個專業人士可以傾聽你內心那些不知道能跟誰說的話,你可以提問、你可以生氣、你可以哭,平常不敢對別人展現的東西,在能讓你安心的諮商師面前,你都可以展現。

箇中價值一是可以把積累在心裡的東西丟出來;箇中價值二是諮商師會針對你講的內容來回饋,可能是帶你探索問題根源、可能是揪出你的思考盲點、可能是給你全新的思考角度等等。

真要打個比方,我覺得諮商像是我們在公司跟同事開會,只不過差別在於,在公司專注談的是公事,在諮商室專注談的是「我」的事。我是一方,可以講自己的想法;諮商師也是一方,可以講他的想法。我們未必在同一陣營,但也絕非對立。

結合以上提到的兩個諮商價值,我發現自己心裡那些好重好重的感覺,在諮商之後總能慢慢減輕。更重要的是,之後面對其他事情,似乎慢慢也能想像:如果是諮商師,他會提醒我什麼?他會怎麼引導我走出來?然後變得可以幫助自己處理一些以前處理不來的情緒。這是諮商之前,我從來沒想過會有的效益。

不過到此的分享,我猜很容易讓一些人覺得,聽起來諮商果真就是全然療癒的事吧?

恩,是,也不是。長期而言我覺得確實是,可是其實在諮商的當下,其實常是非常痛苦的。這個痛苦包含兩個層面,順序倒不一定,一是要認真去回想那些痛苦事件的細節或過程;二是要對諮商師說出來,要不斷跟別人談自己這些痛苦的事情。這也是我在諮商後才體會到的事情。

但即便偶爾得承受痛苦,我還是覺得諮商是 30 歲前最好、也帶來最多成長的決定之一。我不會說每個人都應該去諮商,但如果你好奇、你想了解自己、你有始終找不到答案的疑惑,那也許諮商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項。

至於要怎麼找到適合的諮商師,其實我也沒有答案。在這部分我大概單純是運氣好。本來想分享我的諮商師,但後來覺得適合我的也未必適合別人,所以若有需要,你不妨自己聯繫諮商所,告訴他們你想處理的問題面向,他們會幫你推薦的。(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從何找起,我去過的是國父紀念館的微光跟板橋的拾心,我自己的諮商體驗都很好)

回到內在安定的主題,筆記第二頁(?)開始想分享的,是我透過諮商以及各種生活經驗,學到的一些事情。當然,學到的事情有很多,但以下我挑了四件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:

  1. 事情不是只有這樣跟那樣

作為媒體從業人員還下這種不知道在幹嘛的小標,實在不好意思。不過我想說真的就是這意思。

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來看看諮商室裡的常見對話:

我:「他說OOO,那他的想法一定是ooo。」
諮商師:「妳怎麼確定的?」

我:「我覺得我把我這個想法說出來會傷害到別人,所以我決定不說。」
諮商師:「除了說跟不說,妳還有其他選擇,像是用不會傷害到別人的方式說。」

有一句長大感慨是「大人世界真複雜」。大人世界確實複雜,一體現於你永遠不知道一個人內心真正的想法,可能你以為他想的是A,但他想的是B。這有可能是你自己把事情想太好,或把事情想太壞;或者不饒人的複雜世界還有另一種可能性,那就是對方根本沒在想你想的這件事情。

二體現於面對絕大多數事情的方法有無限多種,偏偏人常覺得只有兩種,然後覺得好我投降、我沒招了。

事情不是只有這樣跟那樣,如日文裡除了これ、それ,還有あれ(不要再亂講了)。陷入非黑即白狀態的時候,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這件事情。

2. 選擇能讓自己快樂的詮釋方式

前面講到大人世界複雜之體現,一在於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想法,可能他不說,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行為背後到底在想些什麼。畢竟我們自己大概也有過這種經驗,做一件事,卻說不清自己為何這麼做。

但矛盾的是,我們知道自己不會知道另一個人真正的想法,或者一件事真正的答案,可是我們還是試圖去詮釋(猜測) — 尤其很多人習慣往負面方向去想,並對自己的詮釋(猜測)深信不疑,然後陷在痛苦之中。

我也是這樣的人,常常因為自己一些「全憑感覺」的想像,然後覺得焦慮、緊張、天崩地裂。以前把這個思考習慣當成個性,從來也沒想過可以改或可以怎麼改,不過大概一兩年前某次跟前主管的閒談,我開始有了不同的想法。

當時他舉了一個例子。

有一天老闆進公司,一進來就用力甩門,你會怎麼解讀?

A:慘了,一定是我什麼事情沒做好,老闆生氣了…..
B:他是出門前被老婆罵是不是?
C….
D….
E….

我說我直覺的想法是A,然後就會開始很緊張,想著今天什麼時候會被約談。但其實回歸理性想想,老闆根本一句話也沒說耶,他有沒有可能是氣其他人?或者他其實是因為B原因甩門呢?

不過,關鍵也不在於答案是哪一個,人生中多的是我們不會知道答案的事情。真正重要的關鍵在於,除了A這種我們習慣的詮釋方式,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出B、C、D、E、F等等更多不同的詮釋方式,然後從中挑選一個我們可以不那麼焦慮跟緊張的呢?

我記得當時我跟主管說,可是要怎麼做?他說你可以把這個狀況拿去問問別人,你可能會得到很多不一樣的詮釋方式。

我又繼續說了:「啊可是我又不相信那些詮釋方式,我就覺得是我想的那樣啊。」

講完自己都覺得好笑,明明有別的路,但我堅持選一條痛苦的路,這是要幹嘛捏?後來我便以此提醒自己,詮釋方式有很多個,請努力選會讓自己比較快樂或至少不痛苦的那個。

關於這一點,還有兩個小碎補充。

第一,近一兩年聽到很多人在講吸引力法則和顯化,這麼說起來,會不會選擇相信快樂的詮釋,也會讓事情更往快樂的方向發展呢?(純疑問)

第二,有朋友跟我說過,這樣不是等於在自欺欺人嗎?老實說,我也無法說不是,但在沒有因為這種相信而放棄努力的前提下,我覺得設法讓自己快樂,也沒什麼不好的。而且很多時候,人好像得讓自己安好,才有辦法真的努力下去。

3. 不相信自己,也要相信時間

前面講了在思維上我做過的事情,可是老實說啊,要不是反覆經歷過幾次,我應該也沒辦法讓自己在思維上轉一些彎。例如跟前男友剛分手的時候,我每天上班前都必須先跟同事J哭個半小時、一小時。有時候早上好了,下午又繼續哭。最糟糕的時候,甚至認真覺得這樣的人生我不要了。

每個人經歷過的辛苦時期跟感知程度都不一樣,不過以我的生命經驗來說,那應該算數一數二巨大和辛苦的時候。無論同事怎麼勸、怎麼鼓勵,我都覺得我做不到。別人做得到,但我做不到。

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,某一天又聊到相關的事情的時候,我跟同事突然講到,要是前幾個月聊這件事,我一定是怎麼怎麼想,但現在我不是那樣想了。

恩?怎麼會這樣?我本來不是說我做不到嗎?

這樣的對話出現幾次後,我開始發現,可能是因爲人生其他面向還是要推進、前男友和我的各種互動(冷處理也是互動)、或是其他原因,總之,就算人不想走出來,時間也會推著人走的。不相信自己,也要相信時間。

更直接一點的說法是,眼下的痛苦未必會無止盡啊!即便你現在還不知道會怎麼結束,但別不相信這件事的可能性啊!

所以啊,後來當我又陷入不好的狀態,即便我還是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到,可是我開始會告訴自己現在什麼都做不到也不用緊張」,時間還會繼續作用的。也許我什麼都不做也沒關係、也許時間到了我就能做到什麼了,這些都有可能。我覺得這個想法也很大程度幫助了我。

由此也可以延伸出另一件事。前幾天正好有人問我,覺得自己在 30 歲之後有什麼改變?我的回答是:「開始覺得有些事情『就這樣』或者『暫時先這樣』,那也沒關係。」

以前我會覺得很多事情要趕快去做、趕快推進、趕快看到成果,任何一步沒按照期待走,就會很緊張,然後越緊張,常常就又做不好,陷入惡性循環。比方說,難過的時候就要做些事情,立刻消除這個難過,消除不了就變得焦慮又難過。

但後來發現,有些事情好像就是急不得,它就是有它需要的時間。 例如這篇文章(拜託不要寫到31歲)。

4. 永遠當自己最好的朋友

有一陣子很難過、難過到真的走投無路的時候,我想起更之前採訪精神科醫師馬大元,他說人要穩定自己的情緒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好好照顧你心裡那個小孩。老實說當時我不以為然,心裡的OS是「不准講那些空泛的東西」。

然後有一天我試著摸摸自己的胸口,我跟自己說「你一定覺得很辛苦吧!你已經很棒了喔!」說著說著,心裡竟然莫名覺得好多了。(在此誠摯地向馬醫師道歉)

在那之後,我開始養成摸摸胸口對自己講話的習慣。可是坦白說比起照顧心裡的小孩,我覺得這對我來說更是當自己的好朋友。這具體的意思是,在各種時候我都關注自己的感受,可是我不完全寵溺自己(當然這可能因個人需求而異),而是像朋友一樣給自己良善的建議,還有溫暖的打氣。

修了幾次說法都還是覺得好抽象,但簡而言之,我持續練習把最多的愛都給自己,讓自己知道「即便全世界都覺得你不好,我還是會永遠陪你的喔」。以戀愛腦的角度來看,也許你可以想成「當自己的暈船對象」(???)。

我發現這對於修復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,而且長期而言,我主觀覺得幫助我更有自信地面對一些挑戰。

以上就是關於守護內心安定,對我而言效果顯著的四個想法。不過自我改變一向不容易(敝公司甚至有一門課是【有效自我改變的系統化做法】),也因此我其實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才漸漸、稍微、大概能做到這些事情。還做不到的時候,如同第三點提到的,我就告訴自己沒關係,盡力就好,下一次再試試看!畢竟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(?)

終於完成這篇文章了,心裡有種鬆一口氣的感覺。因為在動筆之後,我其實陸續因為一些事情,所以開始對分享自己的經驗有點卻步。例如對於30 歲有其他省思,又例如有時候我們安慰別人時,會把自己的經驗當成通則,像是脫單後跟其他單身姐妹說「對的人一定會出現的!」,但每個人的人生真的都有這個對的人嗎?老實說誰也無法確定。

或者在第三點裡面,我寫到眼下的痛苦未必會無止盡,但老實說我的痛苦結束了,也不代表所有人的都會結束。妄自說出這樣的話,即便是出於好意,似乎都不是很尊重別人,或者容易引動他人內心的不舒服。

所以我在說法上反覆修改了幾次,希望避免「將自身經驗當成宇宙通則」的狀況出現在文章裡。例如痛苦未必會無止盡那句話,修改前是「痛苦會結束的」。

這就是我的筆記,希望對你有所幫助。如果沒有,那祝福你找到對你有幫助的分享。謝謝閱讀!

備註:最近有新的主題靈感,see you soon(嗎)!

--

--

Minyu C

濫用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特權,書寫我透過工作看見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