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援未必是卸責,很多時候反而是責任與團隊精神的展現

Minyu C
Apr 1, 2022

--

a depressed employee
圖 / Freepik

這陣子碰到一些事情,導致產文暫時停止了,不過最近有個自認重要的學習,覺得還是來分享一下吧!

所謂「碰到一些事情」,其實也就是工作上連續接了兩個急迫且棘手的專案,一方面要克服實務上的困難,一方面要對抗心理的焦慮與恐慌。連續近七個月下來,即便工作成果還算在掌控之中,我心裡對於未知的害怕卻越積越多。

延伸閱讀:心理諮商的使用心得(?)

總之,在快支撐不住之際有機會跟兩位老闆談談,學到了幾件事情。以下透過兩點來說明,希望對於正和我一樣、處在工作焦慮狀態中的人,能帶來一些助益。

  1. 「責任感」的真相

如果有人問「責任感是什麼」,你會如何回答?我的話,一定是毫不猶豫地說:「責任感就是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,不要麻煩到其他人。」這是我自小到現在都沒有變過的想法。我想很多人對於責任感的認知,大概也與我相去不遠。

可是!可是!

我們再換個情境想想:如果我們是某個籃球隊的一員,專門負責投籃,那我們在平時的賽事中固然要努力實踐責任,但當我們手受傷了、或某天手感不好,這時候還該堅持「球一定要在我手上投出」嗎?

或許我們該考慮另一個選項:把球傳出去。那對達成理想結果(團隊贏球)才是最有利的。

在公司裡,老闆跟主管扮演的就是球隊教練的角色,負責調度與分配戰力;而我們員工做為球員,盡力表現當然是必要的,但除此之外,狀態不好或感覺自己快抽筋時,我們也需要放掉「球一定要我投」的執念,把球傳給其他人;或者是舉手、告訴教練:「我這邊需要幫助,才能確保團隊打贏比賽。」

這是老闆舉給我聽的例子。他們透過這個例子讓我知道的是,責任感並不完全是多數人理解的那樣,只是「管好自己而已」,更多時候我們得從團隊利益來思考。

其實,真正的責任感是:我可以的時候就努力做好,我不可以的時候,我就該提出來,讓其他可以的人能及時補足戰力。這同時也才是團隊精神的展現。

2. 「狀態不好」是很主觀的事,有這種感覺就大膽提出來吧!

作為好奇寶寶,我的下一個問題又來了:「可是對我來說,工作本來就是要忍受一些壓力的啊!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求救、什麼時候我還可以再ㄍㄧㄥ一下呢?」

老闆對此的回覆是:狀態不好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事情,只要你察覺自己常感到低落、憂鬱,那就該提出來。而不是腳抽筋了,還在想說要抽筋到什麼程度才能跟教練講。

我聽完心裡接著浮現的疑問是:「那如果我一有壓力就說出來,別人不會覺得我在推卸責任或擺爛嗎?」

老闆說,這個問題就是教練的事情了。一個人平時工作態度如何,旁人是看得出來的,那些會被工作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,通常都不會是存心想擺爛的人,所以儘管開口吧,剩下的,就交給教練去做決定了。

老闆也進一步分享,我們甚至不用把這樣的求援當成什麼大事,好像自己對不起團隊。以他在美國工作的經驗來說,求援其實是很正常的,甚至你不用有「生病了」或其他理由,單純就是「需要休息」,很多時候老闆也會立刻請你把工作交由其他同事負責。

你可能會想,這樣對同事是不是很拍謝?但老闆說,他曾經把一個同事丟出的事情接過來做,原以為同事會跟他道個謝之類的,但根本沒有。

他這才發現,原來對美國人而言,互相cover只是最基本的團隊意識,大家互相協助才能贏得比賽呀!只是台灣人很少被教育這件事情。

而另一件老闆提醒我的事情是,未必每個老闆、每個教練都會立刻因應我們提出的需求做些什麼,所以不必「過度期待」。但至少提出來了,有人知道了,這個狀況就有被解決的機會。

別人做得到,我卻做不到,是不是我太軟弱了…

其實在工作過程中,一路都有許多人提醒我要求援、要說出自己的狀況,可是我常卡關的地方是:別人都做得到,那我怎麼能說我做不到?那不就代表我比別人爛嗎?也許你也曾被這樣的想法困擾過。

在這篇文章最後,我想分享我的主管告訴我的事情,或者說教我的轉念方式。

我的主管跟我說,在他剛出社會工作的時候,也曾有過連續兩個月排滿班、不斷工作。每天只睡四個小時,其他時間都到處奔波。兩個月後,他發現自己受不了了,於是向上提離職。

後續的細節我沒有記得那麼清楚,但印象很深刻的是,我主管的同事告訴他,別人也許能做兩個月,而你覺得自己沒辦法,好像比別人還遜,但其實那是因為他們在這過程中,該休息的時候就休息,你卻沒有做到這一點,隨時都處於備戰狀態。

從主管的例子,我們可以學到的是:

當我們看別人可以做到某事、而我們沒辦法的時候,不必一下就覺得是差人一截,我們反而可以想想:是不是他做了什麼調適,而我們沒做到。

以上,是這幾天從老闆和主管身上學到的事情。

如果你也正處於工作焦慮狀態中,希望我的這些學習能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,我們一起把工作變得不那麼痛苦吧!!

--

--

Minyu C

濫用作為媒體從業人員的探索特權,書寫我透過工作看見的世界